2022年4月29日,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Consortium for Country and Area Studies, CCAS)啟動儀式暨學科發展論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

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CCAS)是全球外國語大學聯盟(GAFSU)發起的,由來自181個國家、覆蓋100多種語言的學者,秉持“增進國際理解,共創美好未來”(Better Understanding, Better World)理念,形成的國際學者學術網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啟德,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錢乘旦,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會長安樂哲,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張樹華、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聯盟學術委員主任羅林,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寧琦,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黨委副書記、校長楊丹,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賈文鍵,黨委常委、副校長孫有中、趙剛,學術委員會主任袁軍等出席會議。摩洛哥議會議員穆罕默德·哈利里,巴哈馬巡回大使吉爾伯特·莫里斯,吉爾吉斯斯坦駐華大使卡納伊姆·巴克特古洛娃,以及來自阿爾巴尼亞、阿塞拜疆、保加利亞、柬埔寨、哥倫比亞、吉布提、薩爾瓦多、埃塞俄比亞、德國、約旦、摩爾多瓦、黑山、緬甸、斯洛伐克、俄羅斯等181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在線上參加會議。啟動儀式由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持人伊娃·梅主持。會議通過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德語、葡萄牙語、日語等八個語種向與會專家學者同步直播。

全球外國語大學聯盟理事長、北外校長楊丹致歡迎詞,向學術共同體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他表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復雜而深遠的變化,世界各國只有通過增進相互理解,實現相互尊重,達到相互合作,才能實現持久和平與可持續發展。
楊丹從三個方面分享了對建立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的看法:
一是應對全球挑戰和分享全球機遇,需要全球范圍內區域國別研究學者的合作。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發展問題和治理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視野和工具。沒有深入全面的地區研究和全球研究,就不可能獲得理性認知,也不能實現有效協作。
二是全球區域國別學者的合作,需要打破藩籬,促進學者協作、推動學科交叉、助力學術創新。面對新現實和新挑戰,我們應打破學科和地域藩籬,克服“學科孤島”“地域孤島”“認知孤島”等問題,實現區域國別研究理論、方法、數據、議題的融合,形成共有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
三是全球區域國別學學者的合作,需要重視全球參與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貢獻。共同體以倡導“多視角、全覆蓋”為己任,更平衡地體現世界各國學者的觀點,尤其是為發展中國家學者的研究提供支持,促進學者的平等交流,增進平等的相互認知。
楊丹指出,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本體、人類文明的載體,它能打破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隔閡,增進相互理解、促進民心相通,是區域國別學科建設發展的首要基礎設施。語言學的研究,為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發展打開新境界,提供了新能量。北外是中國大學中最早致力于推動國別區域跨學科研究的高校,目前教授101種外語,設立44個區域國別和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辦23所海外孔子學院。面向未來,北外將在“語通中外、道濟天下”的大學使命指引下,立足全球語言、全球文化和全球治理三大領域,實現研究視野從“對象國”視角到“全球”視角的轉換,推動區域國別研究從“廣泛的國別化”向“深度的全球化”邁進,促進本國研究、國別研究、區域研究、全球研究的相互印證、貫通發展。
楊丹表示,學者是冷靜的思考者,是知識的開發者,是不停歇的創造者,也是深刻洞察人類共有智慧和情感的合作者。希望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能夠給大家的共同事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和創造激情,共同致力于增進國際理解,共創美好未來,一起回答時代之問、世界之問、未來之問。

伊琳娜·博科娃、李巖松、常啟德、錢乘旦、張樹華、張維為分別致辭。他們表示,由全球外國語大學聯盟發起建立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CCAS)可謂恰逢其時,可以積極推動世界范圍內區域國別研究領域的團結與協作,為全球學者提供學術研究和交流平臺,促進相互了解,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和平的世界打開通道。希望通過學者合作回應當今時代的需求,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機遇和挑戰提供知識和學術方案,同時也就區域國別學未來發展的路徑和前景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思考。

隨后,王定華、楊丹、安樂哲為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CCAS)揭牌,錢乘旦、張樹華、馮仲平、王輝耀、羅林、寧琦、賈文鍵、孫有中、趙剛、袁軍共同發布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CCAS)標識和愿景。

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標識由莫比烏斯帶與共同體英文縮寫CCAS組合而成。莫比烏斯帶體現了世界的相融相通與人類探索的無限性。藍色與褐色的色調,代表了天空、海洋與陸地,映襯了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發展軌跡。與共同體促進全球學者協作、學科交叉、學術創新的理念相契合,表達了“增進國際理解,共創美好未來”的愿景。

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回應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的新現實、新問題與新挑戰,聚合各國區域國別學學者的知識與智慧,促進區域國別學知識體系的發展。共同體將以學科、學者、學術為核心,秉承“多視角、全覆蓋、重原創、促理解”的原則,促進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相互認知,攜手區域國別研究的各個領域學者共同推進全球學科交叉、促進全球學者協作、實現全球學術創新。

啟動儀式結束后,全球區域國別學學科發展論壇舉行,論壇由賈文鍵主持。


安樂哲,羅林,前巴黎十大副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通史》(第9-11卷)國際學術委員會主席高暢,巴西國際關系學會會長、南大河聯邦大學安德烈·席爾瓦,王輝耀,馬來西亞國民大學馬來世界與文明學院院長、國家語文出版局董事會主席阿旺·沙瑞巖,愛爾蘭圣三一大學訪問教授杰魯莎·麥科馬克,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北外墨西哥研究中心主任諾君輝,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教授、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馬克林等學者代表發表主旨演講。與會學者認為,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旨在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區域國別研究學者間的對話互通、交流互鑒,增進世界各國人民間的平等相互認知。區域國別學研究是“內部融通學科”,即用一種整體和包容的思維方式進行研究。學者應肩負責任,承擔角色,提出意見與方案,為全球區域國別學發展貢獻知識與智慧。

楊丹在總結發言中表示,我們需要一種基于平等、開放和包容的人類共同體價值,來推動學術研究和交流。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將不斷促進全球學者協作,推動全球學科交叉,助力全球學術創新,著力推動領域融合、區域融合、平臺融合,為解決全球發展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全球區域國別學共同體專家學者,北外職能部門與學院負責人、外國專家及留學生代表參加論壇。